外儲多元謀出路投資增值早行動 (28/11/2006)
美元持續走弱,帶出人民幣的升值效應,另一個受到關注的問題,就是中國萬億美元規模的外匯儲備,其中美元資產今後的動向。據國外經濟學家估計,中國外儲中七成為美元資產,兩成為歐元資產,一成為包括日圓和韓圜在內的其他貨幣資產。美元貶值的大格局,是否觸動各種貨幣資產比重調整,勢必成為全球市場的焦點。 其實有關中國外儲的關注延續了一段時間,當其規模衝破萬億美元,以及美元弱勢既成時,關注的程度更為提升而已。期間在理論層面的討論相當熱烈,一些普遍性的原則極少異議,譬如,外儲的多元化,甚至不限於外幣資產多元化,倡導用於儲油等多種用途;又如,推行「藏匯於民」政策,目的在於疏導外匯風險過分集中央行,因而包括「藏匯於銀(行)」、「藏匯於企」。上述都是化解外儲過分膨脹的藥方,爭議的分歧不大。 同時,目前情況是講多做少。對萬億美元外儲多元化,國家外匯管理局官員認為,只要你說「外儲多元化」,不管是談論過去還是現在,都將產生市場反應;在市場高度敏感的情況下,外儲資產大調整也很困難。「講多做少」的可理解原因,是技術上操作的難度,然而,除此之外相信也有政策躊躇,以及機制滯後的具體困難。 外儲破萬億美元初時引起的主要是憂慮,近洪水猛獸將至,現時「巨額外儲是好事」的唱好觀點冒起,平衡了憂慮主導的情緒。但是外儲的焦點,很大程度不在於太多或過巨,從人均擁有的角度,中國在全球不僅不多,還算是少;真正的關鍵在於有效管理、實現增值。在這角度而言,目前缺乏靈活機動的管理,以及有助增值的投資機制,才是最大的隱憂,應當及早擺脫有關外儲規模多大才合理的爭議,將精力回歸到有效機制上。 以香港為範例,每年外匯基金投資可以提供合理或理想的收益,體現在國際市場謀求合理增值是可以做得到的。香港能做到,內地在實踐上也能做到。有人提出央行在應對外匯風險上應採取主動性、漸進性和可控性的原則。這些原則令人認同,但長期以來的情況看,疏於實踐、傾向保守,不符合主動性的要求。以QDII和QFII機制推行為例,從當前疏導外儲的緊迫性而言,相對需要QDII發揮作用,但可能出於另有考慮,QFII顯著先行了,QDII進度還在唱慢板,遲遲未兌現資金雙向流動機制。 此外,內地外匯市場缺乏流動性,又沒有良好的避險機制,擺脫困局最便捷的途徑是借助香港市場,培育起內地的機制。香港市場有成熟的技術條件,有可以倚重的人才,並且易於得到監管上的配合,符合可控性原則,然而,目前借助香港展開外儲投資進展並不大。中國外儲多元化,分散風險,投資增值,還有待中央痛下決心,落實部署。 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