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造生活

廢膠是地球毒瘤,長存於泥土不腐,焚燒亦釋放有毒物,如同癌細胞,與其無法徹底殲滅,不如設法與它共存。目前循環再造是最有效處理廢膠的方法之一,可製成環保塑木建材,部分更可織成布料,種類變化多端,且讓「毒瘤膠」變得更有價值,延續地球的生命。

全球每年棄置的廢膠數量數以億萬噸,單是香港每年便產生逾百萬噸塑膠廢料,大部分均運往內地循環再造,經過清洗、分類、切粒、分離及乾燥等程序後,造成的「再生粒」可加工成塑膠原料,而製造建材是其中一條出路。

近年內地基建大旺,建材原料百花齊放。現時已有技術將塑膠再生原料結合含木纖維的穀糠,製成外表與木材無異,且具防蟲、防腐等功能的「塑木」,適合用於戶外設施,包括地板、長椅、籬笆甚至屋頂及牆身。

廢膠再造 千變萬化
「塑木可減少樹木砍伐,又可避免焚燒穀糠污染環境。」於惠東設廠的美新塑木型材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東亮指出,塑木主要來自工業用塑膠,可用近廿年,並可重新打碎再造兩次,即是每件廢膠可間接循環使用三次之多,所以塑木在內地也愈來愈受歡迎。

廢膠再造可謂「大有大搞,細有細做」,即使小如一個膠樽亦大有作為。一般膠樽使用PET(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)的物料,難以分解,但膠質較柔軟,打碎成再生粒後,經拉線、編織等工序後製成布料,可作T恤、雨傘、環保袋、冷帽甚至頸巾的生產原材料。

「將塑膠的壽命延長,可減少廢物數量。」科力達環保服務有限公司助理市場拓展經理林健衡指出,每件T恤需約八至十二個五百毫升的膠樽;雨傘則用上五至八個,一年下來,內地廠房便消耗二萬七千噸膠樽,而再造過程的用水量,亦較生產普通塑膠減少一半,二氧化碳排放也少近六成。

目前該公司以外銷為主,林坦言,外國的環保意識及接受能力較高,本港則以成本先行,加上回收分類方面仍不及其他亞洲國家如日本、台灣和新加坡,「有時揸住個膠樽都搵唔到合適嘅地方扔。」他無奈地說。